马克龙私下承认,俄乌冲突就是北约惹出来的
2025年9月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·萨克斯在一次采访中透露,法国总统马克龙曾私下对他说过一句掏心窝子的话:俄乌冲突的根源,其实就是北约。这句话无疑让西方政客常挂在嘴边的那些“官方说辞”瞬间失了色彩。北约东扩、乌克兰危机,这些原本被回避的问题,就这样被摆在了台面上。
事情要追溯到2022年5月。当时萨克斯在法国,正好接受马克龙授予的勋章。仪式之外,两人在一个僻静的场合聊了几句。萨克斯回忆说,马克龙那时的表态,和他在公众场合的说辞完全是两回事——在公开场合,他坚持北约立场,力挺乌克兰,反对俄罗斯;可私下却承认,是北约点燃了这场冲突。表里不一的态度,听起来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
事实上,乌克兰问题并非一朝一夕。三十年前苏联解体时,西方曾拍着胸脯承诺:北约绝不会往东扩一步。但没几年,这承诺就被抛诸脑后。1994年,美国牵头推动北约不断向东渗透,一直到今天瑞典成为第32个成员,北约的边界几乎逼到俄罗斯家门口。
展开剩余68%这种步步紧逼,让俄罗斯几乎没有喘息空间。2008年北约公开表示欢迎乌克兰加入,俄罗斯立刻强烈反对。换作任何国家,若家门口突然布满对手的军队,恐怕都坐不住。俄罗斯一再重申,只要乌克兰不加入北约,就还有谈判余地;然而北约对此置若罔闻,俄罗斯提出的安全关切,仿佛从未存在过。
马克龙的“两张脸”恰好反映了欧洲政坛的普遍处境:对外必须与美国保持一致,口头上支持乌克兰、反对俄罗斯,承诺提供军事援助;但私底下,却清楚北约的扩张才是危机的起点。欧洲领导人既要安抚国内民众,又不得不迎合华盛顿的要求,进退维谷。
萨克斯说得更直白:这些政客心里从未真正考虑和平,战争在他们眼里就是生意和权力游戏。法国的军火出口猛增三成,德国批出一千亿欧元的军费预算,英国依靠资本流动稳住金融中心。表面上他们大谈“和平”,暗地里算盘打得啪啪响。
其实,这场战争本可以避免。早在2014年,就有专家指出:只要乌克兰保持中立,不倒向北约,俄罗斯就没有理由动手。萨克斯也坚信,如果欧盟当时支持一个“不加入北约、愿意就领土问题谈判”的乌克兰,如今的局面完全可以避免。2022年,土耳其提出过中立方案,但刚冒出苗头就被否掉。欧洲领导人关注的更多是输赢与权力,而不是和平的真正落地。
如今战事陷入僵局。俄罗斯要求乌军撤出东部四地,乌克兰则坚持俄军必须全面撤离本国领土,双方都不肯退让。中国提出过“欧洲安全倡议”,试图让北约、俄罗斯和欧盟坐到一张桌子上,但前提是有人愿意先放下手里的武器。
这场冲突拖到今天,受苦最深的还是普通人。乌克兰不少城市变成废墟,俄罗斯因制裁而经济受挫,欧洲则在能源短缺和通胀下步履维艰。说到底,这并不是一场为了“民主与自由”的战争,而是战略上的一连串错误。北约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安全而扩张,结果却让整个欧洲更加不安全。
马克龙那句“北约的错”,并非随口而出,而是长期压抑下的一句真话。这场原本可以避免的冲突,最终变成了所有人背上的沉重负担。安全从来不是把对手逼到绝境就能得到的,而是要建立在互信与理解之上。如果连自己许下的承诺都能随意丢弃,那所谓的“规则秩序”,也不过是一张废纸。
欧洲如今站在十字路口:是继续硬撑下去,还是承认走错了路,重新坐下来谈?这不仅仅是外交策略的问题,更关乎未来几十年的地缘格局。马克龙的那句私下真言,比无数套话都更有分量。北约在乌克兰危机中扮演的角色,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。只不过,欧洲政客们即使知道剧本错了,也只能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。至于这场戏的结局,或许早已注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